捷胜海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会员登录     中文版   ENGLISH

渔业新闻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渔业新闻

换一种方式耕海牧渔

新闻来源:捷胜海洋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7-06-08

 

    海洋牧场立体效果图

 

    图为投放人工鱼礁

 

    图为自升式多功能海洋牧场平台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集约化海水健康养殖,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大力推进海洋牧场建设,是优化海洋生态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渔业转型升级、推动渔业供给侧改革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已建成北起辽宁丹东南至广西防城港、分布在沿海11个省市的42家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山东作为海洋牧场建设的先行者,走出了一条放流与投礁相结合、渔业与旅游相整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融合的道路。
  到山东,有鱼钓已经成为垂钓爱好者们的共识。近年来,山东坚持实施以增殖放流+人工鱼礁+藻场移植+智能网箱为主的海洋牧场建设,推进海洋渔业从猎捕型农牧型转变。凭借丰富的创新实践和成效,山东已经成为全国海洋牧场建设的风向标。
  海洋牧场是以生态系统自然修复为主,通过采取投放人工鱼礁、底播贝类、种植藻场和增殖渔业资源等措施,再造鱼类生存环境,加快海洋渔业资源恢复的一种综合举措。海洋牧场是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修复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对于加快转变海洋渔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到2025年,我国将在沿海地区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20个,总面积2200平方公里。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张显良说。
  人工投礁立体养殖打造水下生态家园
  以投放人工鱼礁为主的海洋牧场建设,本身就是一条养护海洋资源的生态道路。不同形状的礁体能阻止捕捞渔船拖网作业,为藻类、贝类生物提供附着基,吸引鱼、虾、蟹在附近游动、聚集,这对于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改善周边海域水质环境都有很明显的作用。山东省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管理中心高级工程师杨宝清介绍。
  截至2016年底,山东省级及以上财政扶持的海洋牧场建设项目共118个,累计投放各类人工鱼礁1121万空方;投放礁体的同时积极开展增殖放流,放流恋礁鱼类共计1.87亿尾,底播各种贝类69.7亿粒。
  “2010年以前在这片钓鱼,基本上什么也钓不着。后来我们开发海洋牧场,有规划地投礁经过一段时期的封闭养护,2014年以后品种逐渐丰富起来,最多的时候有40多种。去年一位钓友一个小时,六线鱼、黑鲷……钓了一百多斤。青岛鲁海丰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显刚说。
  在荣成,经过几年人工鱼礁的建设,礁体和礁区海底已有大叶藻、海带、裙带菜等海藻大量繁殖,形成了新的生态系统,多种鱼类在礁区附近安营扎寨。荣成市渔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刘宁说到,我们先后投了石块礁200万立方,三角形、方形混凝土构件礁和贝壳生态礁250万空方,海域生态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近岸礁体的藻类覆盖率达到90%以上。”“烟墩角天鹅湖是着名的天鹅栖息地,海洋牧场的建设使得大叶藻大量繁殖,给天鹅提供了天然的饵料,去年冬天约有近2000只大天鹅在这里越冬,吸引了40万游客观赏。
  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除了投放人工鱼礁,山东还在浅海养殖技术和模式上大胆创新,在桑沟湾海域探索实施了“721”生态立体养殖模式,并成功总结出浅海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亩产经济效益增加2.5倍以上。“721”生态立体养殖模式,就是7份藻类、2份贝类和1份鱼类,变单一的养海带为上层养海带、中间养贝类,底层养鱼类的立体养殖模式,形成自循环生物链,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王印庚说,藻类的净化功能、为鱼类提供饵料的功能十分突出。7份藻类是最理想的比例,浅海牧场要想让海域百年不变,就要提供丰富的藻类。桑沟湾海域的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年固碳量在11万吨以上,这相当于在陆地上植树造林15万公顷。
  休闲海钓渔旅融合实现渔民转产增收
  建设海洋牧场是养护资源的生态道路,也是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出路,更是渔民转产转业的增收致富门路。截至目前,山东已建设海洋牧场46万公顷,收获绿色安全水产品480万吨,实现产值近900亿。据调查,经济型人工鱼礁每亩海域平均年收入7600元,海参等海珍品稍作加工后亩均纯收入可达9310元;生态型人工鱼礁投放2年后即可钓捕,每亩年均纯收入达2133元。
  山东把延伸渔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作为海洋牧场建设的主攻方向,推进海洋牧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4起,山东创建15处省级休闲海钓基地,带动了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据休闲海钓示范基地测算的数据,休闲海钓拉动的消费是所钓渔获物价值的53倍。2016年,15处省级海钓基地年接待游客117万人次,直接经营收入达2.6亿,带动旅游消费25亿元。
  渔夫垂钓是山东为培育休闲海钓产业精心打造的品牌,在渔夫垂钓官方网站和手机APP上,钓客可以在线预定海钓基地的各项服务。一条海钓船六个人,一天1000块,钓上来的鱼不要钱。在荣成西霞口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记者见到了刚刚海钓归来的宋女士,她向我们展示了六线鱼、斑石鲷等战利品。西霞口海洋牧场是省级休闲海钓001号示范基地,也是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201410月,这里举办了西霞口杯山东省首届渔夫垂钓系列休闲海钓赛,吸引了众多钓客的参与。
  海洋牧场建设带动旅游产业的同时,也带富了一大批转产转业的渔民。海洋牧场不是一家企业、一户渔民能干成的事,但它却能带动千家万户转产转业的渔民。过去两年全省海洋牧场带动社会就业上万人,创造了10多个就业机会。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信息宣传中心主任丁志习说。
  青岛鲁海丰海洋牧场共带动转产转业渔民近500人,在岸边记者见到了驾驶海钓船归来的老渔民杨保平。我们这儿有句话,敢许给你一头猪,不敢许你一条鱼,意思就是搞捕捞收入太不稳定。以前休渔期过了,好多渔船还是靠在岸边不出海,一吨柴油七八千块,加上工人每天的工资,捕鱼的收入经常打不过成本。现在大部分在牧场工作的渔民,一个月挣五六千没问题。杨保平说。
  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是渔业资源萎缩背景下的不得不为之,也是海洋牧场渔业新业态的主动作为。在荣成,西霞口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田焱告诉记者,“1995年前集体捕捞,我们有70条船、几百个网箱。但我们看到了转型的必然趋势,从捕捞到网箱养殖,再到投礁、底播建设海洋牧场,每一次都是主动的。现在全村有1300多人,有400多人在这里工作,收入状况比以前还要好。
  信息技术装备支撑建设智慧型海洋牧场
  当前是山东渔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以信息技术和工程装备为支撑的海洋牧场建设,为渔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战略方向。信息技术和工程装备与渔业深度融合,转变了过去拼资源消耗、拼要素投入的粗放生产方式,有利于调优渔业产业结构,改善渔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王守信说。
  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大型平台等装备、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海水养殖从近海向远海延伸,使渔业现代化水平显着提升。由中国海洋大学和中国水产科学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联合设计的黄海冷水团大型养殖工船,将于6月份在日照离岸50海里的黄海海域作业,开展冷水团鱼类养殖示范技术、营养饲料和繁殖等研究,该船的应用开创了我国海上工船养鱼的先河。
  去年7月,我国首个自升式多功能海洋牧场平台在烟台中集来福士基地交付,安装在莱州芙蓉岛海洋牧场,集监测、管护、补给、旅游、安全、环保等6大功能于一体,成为海洋牧场建设的现代化支点和牧场空间站
  除了大型平台装备,山东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标准化、智慧型海洋牧场。山东要求海洋牧场要配有一厅、一室、一院、一馆,即:有牧场展示厅,展示内容丰富;有牧场监控室,监控数据实时传输;有牧场研究院,具备研发能力;有牧场体验馆,能够感受牧场全景。
  为解决海洋牧场看不见、摸不着、不能实时展示的问题,山东启动了海洋牧场观测网建设,对牧场海域状态实行在线视频观察,对牧场水质等生态环境参数在线监测,对海洋牧场生态环境质量实施有效管控,实现了海洋牧场的可视、可测、可控、可预警
  在鲁海丰海洋牧场的监视室,通过水下镜头记者看到黑鲷、六线鱼等各类鱼群不时出现在礁体附近,生动的实时影像让人对海底的资源状况一目了然;而在一旁的监视器上,水温、叶绿素、溶解氧等参数一应俱全,对水下环境实行动态监测。以前夏季发生低氧灾害,只知道是出问题了,但水下的鱼什么状况并不清楚,还要人潜下去;现在有了视频,能够进行基本的观测和状况评估,便于更好地理解灾害发生的过程、机制和生物反应,从而保护牧场的生物资源。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李培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