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胜海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会员登录     中文版   ENGLISH

渔业新闻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渔业新闻

浙江:减产能、治生态、保就业,提升渔民收入显成效

新闻来源:捷胜海洋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9-04-26

    据悉,2018年浙江的国内海洋捕捞产量为287.4万吨,同比减少7.1%,但收入却增至27653元,同比增长11.3%,位居全国第一。这离不开浙江省“减、限、治、转”的工作部署。近期,浙江省“一打三整治”暨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现场会在台州举行,浙江省委副书记郑栅洁在会上强调,要统筹做好减产能、治环境、保就业三篇文章,持续打好海洋生态修复“组合拳”。那么2019年又将如何打好这套组合拳?

减产能:一打三整治

    所谓“一打三整治”,是指依法打击涉渔“三无”船舶(指用于渔业生产经营活动,无船名号、无船籍港、无船舶证书的船舶)和违反伏休规定等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全面开展渔船“船证不符”(指船舶实际主尺度、主机功率等与相应证书记载内容不一致)整治、禁用渔具整治和污染海洋环境行为整治。

    2018年浙江开展渔场修复振兴暨”一打三整治”行动中,查获涉渔“三无”船(筏)1417艘,清剿违禁渔具19.2万余张(顶),没收违禁渔获物184.6万余公斤;查处违法案件2628起,移送司法处理案件195起、705人。

   温岭是渔业大市,为了加强对非法捕捞及的管理及实现安全生产,去年8月份,上线渔港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只要有渔船进出渔港触碰到预置的电子围栏,系统就会自动识别,实时掌控进出港渔船情况,发现非法行为即时移送司法机关。


治环境:加大生态修复力度

    近年来,浙江省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十二五”期间计划增殖放流20亿至25亿尾,结果仅2014年就放流了24亿多尾。2017年,浙江发布首例海洋生态修复令,在追究环境破坏者的刑事责任同时,还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履行投放鱼苗修复生态的行为,变破坏者为修复者。

   去年浙江省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入海排污口数量从462个削减至122个,并全部实现在线监测;增殖放流海洋水生生物苗种10亿多尾,清理取缔违规海水养殖面积1.2万公顷,完成500个养殖尾水治理示范场(点)建设;在全国率先建立自然岸线与生态岸线占补平衡机制,完成58公里海岸线整治修复任务。


保就业:鼓励渔民转产转业

   “僧多粥少”是海洋生态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的原因之一。以前,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只能靠打渔维持生计,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开展,渔民们不靠打渔一样可以致富,发展休闲渔业就是途径之一。

    温州苍南后槽村原是一个偏僻小渔村,一直以来村民们靠海为生,贫穷落后。前些年,当地众筹1000多万建设度假村发展旅游业,主打海洋风光,阳光、沙滩、木屋相映成趣,景色宜人。随着游客增加,当地收网渔民越来越多,大家纷纷上岸当老板。目前已经实现近千名渔民转产转业。

    温岭以渔船渔港综合管理改革为抓手,深入挖掘石塘渔港渔业文化,建设渔港经济区和石塘半岛旅游度假区。仅去年,石塘渔区共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3亿元,有力促进渔民转产转业和增收致富。

    据悉,今年浙江将继续做好“减、限、治、转”四篇文章,实现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包括分解落实全省压减海洋捕捞渔船124艘、功率2.4万千瓦、海洋捕捞产量13万吨的年度任务,做好减船转产的指导服务;积极推广浙北渔场梭子蟹限额捕捞做法;深化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加快完善渔民养老、医疗等保障机制,强化转产金融支持、技能培训,引导渔民在海边民宿休闲、水产养殖加工、涉海涉渔服务业等领域实现转产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