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事海工装备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与产品 >> 海事海工装备

世界那么大,带你去看看我国的海洋科考船

       目前我国的现役科考船约18艘,占世界总数的3%左右,主要分布在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地矿部、教育部等部门,其中极地考察船2艘,远洋级考察船十多艘,其余均为中近海的小型考察船。

       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建造或进口改造了10多艘海洋科考船舶,其中,不乏大家耳熟能详的“向阳红09”号、“大洋一号”和“雪龙”号极地科考船等。

       “大洋一号”是在1994年为中国大洋矿产资源调查需要而购买、改造的,它是我国第一艘现代化综合性5600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从1995年服役至今,先后执行了我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7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调查任务。

       “向阳红09船”是我国在1977年开工,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4500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向阳红09船”在2012年6月搭载着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奔赴西北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 区域执行“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任务,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

       “雪龙”号5000吨级极地考察船是我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我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自1994年首次执行任务以来,“雪龙”号已先后31次赴南极执行科考任务,足迹遍布五大洋,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

       至上世纪90年代,我国又建造了隶属于中国海洋大学,国内最先进的海洋综合性考察船“东方红2号”、隶属 福建海洋研究所的“延平二号”等科考船,其分别在培养海洋事业人才和台湾海峡的海洋科学调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上看,我国的海洋科考船建设起步较晚,又由于历史原因和国力所限,这些科考调查船在性能和数量远不能满足我国海洋和极地科考需求。

       2000年以后,我国海洋科考船队再添“生力军”,先后有“海洋六号”可燃冰综合调查船、“南峰号”综合海洋渔业资源与环境科学调查船、“实验1号”小水线面综合科考船等相继服役。

       直到2014年4月,造价超5亿可抗12级大风的我国自主设计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正式投入使用,它是中国最先进的海洋科考船,被称为海洋上的“移动实验室”,其也是全球最先进海洋科考船之一,这标志着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能力迈入国际先进行列。2014年12月~2015年2月,“科学”号从青岛奥帆基地码头启航,赴西太平洋雅浦海山海域,执行中国科学院海洋先导科技专项“深海海洋环境与特殊生态系统”科学考察任务。对西太平洋深海海山系统的系统调查研究,是拓展和发掘国家战略性海洋资源的长远需求,将有力提升我国在深海大洋研究能力和技术水平。

       2015年3月31日,厦门大学正式开工建造3000吨级的海洋科考船,预计用时一年完工。这将是我国第一艘由船东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据了解,这艘科考船虽比5000吨级的雪龙号小,但是它能到达所有冰区之外的深海大洋。无论从科考装备的全面性和先进性,还是从船上实验室的通用性和灵活性,科考船都将达到世界同级别船只的先进水平。建成后,未来数十年内,该船将成为我国深远海科学研究的主力船之一。

       开展海洋环境、海洋生物资源、海底地质和资源勘探研究是国家提出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基础。我国海洋综合考察能力应与我国的经济政治地位相适应,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作为海洋探测与研究的重要平台,是海洋能力建设关键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目前我国在海洋科考调查船和深海探测装备等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依托这些设备所带来的在科学考察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在国际科考调查事务中所起的影响,都为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树立我国政府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起到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