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事海工装备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与产品 >> 海事海工装备

金枪鱼围网捕捞流程简介

   1.1. 金枪鱼

   金枪鱼围网主要捕捞品种为鲣鱼和黄鳍金枪鱼。

   1.1.1. 鲣鱼

   鲣鱼(Skipjack,SKJ),台湾船俗称“延那”(音),体背铅绿,腹部银白,体侧具4~5条暗色纵带。一般体长约在80cm,体重约为8~10kg。最大体长可达100cm、体重约30 kg。 鲣鱼具有典型的纺锤形体型,是大洋性洄游鱼类。天气晴朗,水温上升时常聚集于上层。其经常聚集成大鱼群,在从沿岸到外洋的表层快速游动。有尾随大型鲨鱼类或鲸鱼类及浮木的习性。属黎明、昼行性鱼,经常吃沙丁鱼、竹篓角等鱼类和甲壳类。

  

   图表 1鲣鱼

   1.1.2. 黄鳍金枪鱼

   黄鳍金枪鱼(Yellow Fin Tuna,YF),台湾船俗称“成那”(音):鱼体呈纺锤型,稍侧扁,头小,尾部长而细,肉粉红色。体背呈蓝青色,体侧浅灰色,带点黄色,有点状横带,成鱼的的二背鳍和臀鳍及其后面的小鳍,均呈鲜黄色。体重一般为40—60kg。

   黄鳍金枪鱼食性很广,以鱿鱼、表层鱼和大型甲壳类为主。黄鳍金枪鱼广泛分布斗争三大洋的赤道海域,是热带海区的代表种。 黄鳍金枪鱼常见水深达160米,水温达20—28℃,最大游泳速度为90公里/小时。

  

   图表 2黄鳍金枪鱼

   1.2. 金枪鱼围网渔业

   金枪鱼围网是一项利用一张巨大的网片来围捕中表层金枪鱼鱼群,待鱼群被围捕后,将网片下端的网纲收紧成袋状,并将网袋内的渔获装载到船上的渔法。

   美国和日本是世界金枪鱼围网渔业发展的先驱。美国于1925年起开始发展金枪鱼围网。日本则于1948年引进该技术,并于 60年代中期开始在西太平洋海域进行试作业,直到1971年开始进行流木作业试验,并于试验作业成功后立即展开正式作业。我国的台湾省则于1982年底开始引进该渔法,我国大陆则于2002年由我公司引进的金汇1号起,涉足金枪鱼围网渔业,主要以中西太平洋海域为作业渔场。

   金枪鱼围网的作业主要分为探鱼、放网、起网、捞鱼入舱和冻结五个部分。作业鱼群以浮水和流木鱼群为主。

   1.2.1. 浮水

   又叫起白、素群等。指鱼群聚集在海面上跳跃所产生的大量水花,或者是鱼群因捕食表层饵料生物所产生的白沫。这种鱼群品种单一,个体也相对较大,经济价值较高,是最合适的捕捞对象。但是由于个体大,品种单一,因此浮水群的游动速度也比较快,非常容易潜入海底而逃脱网圈,因此较为难以捕捞。

   图表 3浮水

   图表 4浮水的近景

   1.2.2. 流木

   鱼群也会跟随一些漂流物,有自然流木,如椰子树、废弃网片、死亡的生物尸体等,有人工流木,以铁桶为方式的固定流木,用一根根据水深调整的钢丝,通过锚固定在海底。这些统称为流木。流木群一般鱼群个体较小,并且有一定数量的杂鱼。但是流木群比较稳定,一般不会游动,因此比较容易捕捞。

   图表 5 流木的近景

   捕捞流木鱼群和浮水有所不同,由于金枪鱼在清晨比白天更容易跟随流木,所以一般当白天瞭望发现流木后,在上面挂好电浮标,到清晨再寻找其方位进行放网。

   1.3. 金枪鱼围网操作

   1.3.1. 探鱼

   探鱼是金枪鱼围网操作的最重要,也是最枯燥的地方。首先要进行大范围探鱼,确定中心渔场。主要通过卫星遥感等方法来监测大范围海域的水温、洋流、海面高度、叶绿素浓度的变化来估测可能的中心渔场。

   确定中心渔场后就开始局部的探鱼,这有很多种方法,如一些先进的金枪鱼围网船上拥有直升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进行大范围的扫海,可以有效的拓宽渔船的视距。虽然直升机价格昂贵,维护费用也不低,且飞行员和技师的工资也非常高,但直升机的了望结果可以有效的减少无目的的航行,在国际油价日益飚升的今天,其经济效益正越来越明显。

   图表 6 直升机正在降落

   由于金枪鱼的饵料和大部分的海鸟的饵料有交叉,因此在海鸟众多的海域也通常会有浮水鱼群。因此金枪鱼围网船上基本都配有专用的S波段或X波段海鸟雷达,海鸟雷达比普通的航行雷达精度更高,扫描距离更远。可以说海鸟雷达的发明极大的推动了金枪鱼围网的发展,在现代金枪鱼围网作业中海鸟雷达已经成为和鱼探机一样不可或却的探鱼工具。 除了以上的方法以外,通过望远镜进行了望依然是金枪鱼围网目前最主要的近距离探鱼方法。通过换班,保持了望海面是金枪鱼围网船员的基本工作。并且了望可以说是发现流木的最主要的途径。

   1.3.2. 放网

   浮水鱼群和流木鱼群的放网的过程有很大不同,相对来说,由于流木鱼群移动速度慢,鱼群变化小,放网较容易些,而浮水鱼群由于移动速度快,鱼群的移动路线飘忽不定,对放网的路线有很大要求。

   浮水放网时由大艇带住前网头从母船船尾滑下,然后根据鱼群的走向、潮流的流向对鱼群进行包围,通常整个放网过程只有3-5分钟。而放网最关键的是在整个的网衣的包围过程,一般在网具放出30%-70%之间。因此往往1-2分钟之间就决定了这网是否有鱼。可以说放网对渔轮的设备要求、船员的反应速度和船长的心理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

   图表 7 金枪鱼围网渔轮正在放网

   1.3.3. 起网

   当大艇回到母船船边,结束带煨后,会将前网头的上纲钢丝和底纲钢丝重新连上母船。这时收绞钢丝的速度将决定一切,此时船上会全力保证底纲机的运行,以最快的速度将底纲收绞完毕。同时船上的小艇将在网口出进行圆圈或8字型的航行,来驱赶鱼群,减少鱼群逃离网圈的可能。

   图表 8 小艇在赶鱼

   而船员也会在船舷边抛掷染色剂,在水中形成水幕来阻止鱼群的逃逸。

   图表 9 抛入水中的染色剂

   收绞底纲结束后则立即开始起网,长达1600米的网衣将以每秒1米左右的速度绞过动力滑车,由船员将其整理好,放在网台上以备下一次放网。

 

  

   起网的时间长短不一,主要取决于网内的实际情况,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起一顶空网需要2小时左右。如网内有鱼,则需要大艇进一步带煨靠帮等操作,这将需要更多时间。一般网内有50吨左右的渔获的话,正常起网时间将在3-4小时左右。

   但在实际作业中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非正常情况,如由于潮流过急而造成的网衣缠绕钢丝、有大型海洋生物误入网圈(如鲸鲨等)等。另一方面由于网圈内的海水体积小,鱼群密度高,这时鱼群非常容易窒息。而鱼群死亡时间过长的话,鱼体质量下降非常快。当这些非正常情况出现时,要在保证渔获的情况下,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是非常有难度的。这时,往往都是船上的职务船员跑在最前面,是他们在第一时间找出解决方案,并迅速落实。如果说广大船员是金枪鱼围网生产的基石,那他们就是基石中的受力点。

   图表 11 骨干船员在排险

   1.3.4. 捞鱼

   如果网圈内有鱼,当网衣起到后网头即取鱼部时,大艇将航行到母船左舷进行带煨。大艇负责将取鱼部的网衣拉开,方便捞鱼斗进行捞鱼。

   捞鱼后将直接进入冷海水舱冷冻。

   图表 12 捞鱼斗正在捞鱼

   1.3.5. 冻结和转载

   渔获入舱后通过输送带装入冷冻舱。金枪鱼围网船的冷冻舱基本采用冷海水循环制冷和排管制冷2种。

   图表 13 输送带上的渔获

   在大部分台湾式的金枪鱼围网船上有2种冷冻舱,单独的冷海水循环制冷舱(水舱)和排管制冷舱(干舱),渔获首先进入水舱冷冻至零下18度,之后再由人工将其转入干舱冷冻至零下20以下。我司的金汇1、2、3、6号皆为这种方式。

   而部分美式船的鱼舱内同时有冷海水循环制冷系统和排管制冷系统。当冷海水循环制冷系统将渔获冷冻至零下18度后,便将冷海水抽出,转用排管进行制冷。我司的金汇7号即采用这种方式。

   当渔船满载后即进入附近港口进行转载,将渔获物转载至冷冻运输船,由冷冻运输船将渔获运达客户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