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事海工装备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与产品 >> 海事海工装备

金枪鱼围网捕捞技术分析和改进的研究

   金枪鱼类是价值高的大洋性高度洄游鱼类,除流网作业被禁止外,有围网、延绳钓、竿钓、手钓及曳绳钓等捕捞方法。围网作业是金枪鱼渔业中效率最高的捕捞方法,一些主要渔业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其金枪鱼围网渔业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的。围网渔业的优势是效率高、效益明显,是捕捞上层集群性的鲣鱼(Katsuwonus pelamis)和黄鳍金枪鱼(Thunnas albacares)最成功的渔法。根据金枪鱼集群鱼群的不同,分为自由游泳鱼群(简称自由群)和人造流木等的集鱼鱼群(简称流木群)两种,因流木群集群需要相当长时间,一般每天清晨前后只能作业一次,而自由群则不受限制,但鱼群侦察要求高。虽然大部分金枪鱼类都有集群洄游的习性,但是集群的大小范围,是否符合围网捕捞作业的要求,并不是非常普遍和容易,有时虽有较小群体出现,也不能作为金枪鱼围网的捕捞对象。本文通过对金枪鱼围

   网捕捞技术进行分析,为我国相关人员掌握和提高金枪鱼围网捕捞技术提供参考。

   1金枪鱼围网鱼群侦察技术鱼群侦察方式通常分两大类:一类是渔场资源调查和预报,属远景侦察;另一类是生产现场探索,属作业侦察。前者是在渔汛前期的大范围侦察,着重于渔场水文要素。饵料组成和分布,以及捕捞对象的生物学特性的调查,结合有关历史资料,分析渔场海况、捕捞对象群体组成等。后者是作业过程寻找捕捞鱼群的小范围侦察。两者有内在联系,不可分隔。目前金枪鱼围网生产中常用的鱼群侦察方式有:目视侦察、仪器侦察和生物学侦察、飞机侦察等。

   1.1目视侦察

   目前金枪鱼围网作业,主要是捕捞起水鱼群。起水鱼即鱼类因生理条件和水域环境等原因,浮于水表面或水下数米水域,人眼能直接观察到鱼群。有经验的瞭望员,可以根据鱼群在水表面游动和形成的形状、大小以及颜色等特征,判断鱼群的种类、数量和动向。

   1.1.1根据鱼群标志判断

   鱼群在水面游动激起一片片波纹,或在水下数米处游动,呈现出与海面不同颜色,群体越大颜色越浓。常见的现象有如下几种:

   a)“白沸”:鱼群在表层捕食饵料时,水滚动像开水沸腾的形状,可以根据“白沸”面积的大小,确定鱼群多少。

   b)“水波”:指鱼群在水面下游动形成水面的振动波,它具有与周围海面不同的波形,海水色泽也有异常现象,例如,在一大片波浪中或在较平静的海面上,有一小块小波或 出现小的浪花,或者在一大片灰蓝色水面中出现一小片另一种色彩如紫黑色、黄褐色、紫红色等。这些异常波形和异常的色泽,便是鱼群在靠近海面活动的征兆。

   c)“海火”:指在夜间观察海面有没有发现荧光之外, 海洋中有能发光的浮游生物,鱼群在夜间游动时,能发光的夜光虫等受到冲击后发光,形成“海火”现象,根据“海火”的面积大小,鱼群的多少。

   1.1.2根据非鱼群标志判断

   根据与鱼群有关的海鸟等生物的活动现旬,间接判断鱼群动向,常见的现象如下:

   a)海鸟活动:指海鸟在海面活动情况,海鸟常接近海面

   捕食小型鱼类。当小型鱼类集中出现的海面,往往是金枪鱼和鲣鱼群追逐索饵之处,因此,如见到海面有大群海鸟活动之处,即是金枪鱼鱼群的活动之处。海鸟活动现象的观察,不仅是目视侦察的重要目标,而且是仪器侦察的重要目标。

   b)鱼跃现象:指海面否出现鱼类跳跃,在天气变化、气压降低时,鱼类会跃出海面,有时金枪鱼鱼群在水下活动追逐小型鱼类进食,也会引起鱼跃现象。因此,如发现鱼跃现象,应进一步细心观察,或用探鱼仪结合观察和判断。

   c)他船动态:指同一渔场生产渔船的活动状态,观察这些渔船的作业状态和效果,借以推断鱼群动向。

   1.2仪器侦察

   主要是指应用水平声纳或垂直探鱼仪侦察鱼群,根据探鱼仪所记录的鱼群映像,估算鱼群的大小,鉴别鱼群的种类,判断鱼群活动的状态。除探鱼仪外,应用海鸟雷达,通过侦察海鸟的活动来寻找渔场,也是仪器侦察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目前金枪鱼围网渔船,均安装海鸟雷达1~2台。

   1.3生物学侦察

   生物学侦察与目视侦察和仪器侦察不同,是在捕到鱼群后进行生物学测定,主要通过捕捞品种、鱼获组成、胃饱满度和性腺成熟度等分析,判断中心渔场和鱼群移动方向,是一种较成功的经验性方法,但对使用者要求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

   1.4飞机侦察

   应用飞机侦察鱼群的优点是探索范围大、探索时间快。一种是捕捞渔船直接由本船的直升飞机配合侦察,但这种金枪鱼围网渔船不太多;另一种是基地式,由基地派出飞机在一定范围的渔场中侦察,将侦察的结果通报有关渔船。

   2放网操作技术

   2.1放网前的准备

   网船在放网前必须做好放网的一切准备工作,将网具放置在网台上,依次将网翼端、中部和取鱼部盘置好。下纲置于左舷,上纲置于右舷,网衣叠放于两者之间,底环依次置于左舷台阶或穿于专用铁杆上,括纲端穿过底环,括纲引纲固定在带网头的大工作艇上,网头绳端部亦以弹钩固定在大工作艇上,另一端连接后网头并锁入网船右舷弹钩;跑纲连入跑纲绞机,大工作艇置于船尾网具上方,形成待命放网状态。放网前的关键技术为网船船首方向的选择和放网超前距离的选择。

   2.1.1网船船首方向的选择

   它是指网船放网完毕后网船船首方向与流向或风方的夹角。美式金枪鱼围网作业一般采用逆时针方向放网,为了借助风流的作用力使网具充分展开,避免网衣被风流推向作业舷(左舷)而影响操作。一般在风大(风力大于4级或以上)和流缓时,应以风为主,网放毕后船要位于网的下风,并使左舷受风;通常风从船的左前方来,应与船首成50°~80°交角为宜。当风小(3级以下)和流急(2节以上)时,主要考虑流对网具的影响,网放毕后网船应位于网的上流位置,并使右舷受流。

   2.1.2放网超前距离的选择

   指开始放网时网船与鱼群的距离。保持该距离是为了避免惊吓鱼群,放网超前距离的选择,与鱼群范围大小、鱼群游动速度、网具长度等有关。围捕金枪鱼类时,因鱼群行动迅速,如网具长度足够时,超前距离可大一些,一般为50~80 m。

   2.2放网操作

   系指前网头下水到靠拢带网工作艇的操作。船长下令放网前,首先将带网工作艇放下水,待下令放网后,将网头部也拖入水中,网船全速包围鱼群并放出网具,带网工作艇向相反方向行驶,其他工作艇包围和阻拦鱼群,协助网船放网。网船放网并逐步放松括纲,待离带网工作艇约150 m时,网船慢速或停车前进,并放出一定长度的跑纲。网船靠拢带网工作艇的左舷接回网头绳和括纲引纲,完成放网任务。网船放网和松放括纲速度的控制,是放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放网速度快,鱼群逃逸的可能性减少。但高速度放网容易发生事故,同时噪声对鱼群有惊吓作用,因此,在不影响捕捞效果的前提下,可适当降低放网速度。括纲松放的速度靠括纲绞机的刹车器控制,括纲松放速度对网具沉降性能有一定影响。括纲松放慢,括纲张力大,网具下纲因受括纲的牵制不易下沉,所以从沉降速度考虑,可使括纲在不受制动力的情况下松出。但无约束的松放,将减少括纲对网具底部的收缩作用,不能保证下纲在外,括纲在内,容易引起网衣与括纲的纠缠,因此,括纲的松放速度要适中。一般放网初期括纲宜松弛,以使网具迅速下沉。待网具长度放出约40%时,括纲松放可稍紧,使括纲在网衣的 内圈,以防止网衣纠缠括纲;当投放网具接近完毕时,括纲应放松控制,以便网船顺利地接近带网头的大工作艇。

   2.3起网操作

   起网操作包括绞收括纲、绞收网衣、捞取渔获物。网船靠拢带网头的大工作艇后,接回括纲引纲和网头绳。括纲引纲通过滑轮接入括纲绞机后,两括纲绞机同时启动绞收。与此同时,网头绞机绞收网头绳,将前网头绞进船首甲板并固定于系缆柱上;利用跑纲绞机绞收跑纲,将后网头的上纲绞至船尾,并固定于船尾系缆柱上。当全部底环吊至桅杆并固定时,此时网底被封闭。

   绞收网衣时,将网翼端的网头穿过动力滑车,边绞边解开底环。穿过动力滑车的网具,按原顺序叠放,并将底环与另一套底环逐个连接,准备下次放网。然后用三角网或无柄抄网捞取渔获物。

   3讨论

   3.1金枪鱼围网渔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至今已形成15艘的生产规模,已成为我国远洋渔业中经济效益较好的捕捞方式之一。但由于渔船和渔具均依赖进口,生产成本较高,不利于我国金枪鱼围网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应积极通过与我国科研和教学部门的合作,解决金枪鱼围网渔具材料性能的分析和材料的国产化研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

   3.2金枪鱼围网渔业的特点是网次产量大,生产效率高,但同时其空网率也较高,特别是捕捞浮水鱼群时尤为突出,关键是关键缺乏对捕捞对象对围网渔具的行为反应研究,无法正确选择渔具的最佳作业时机和状态,今后应组织力量加强对捕捞对象行为特性和逃逸规律的分析研究,通过开展不同金枪鱼围网渔具材料、渔具结构的沉降性能的适渔性能研究,提高作业过程中的围捕成功率,促进我国金枪鱼围网渔业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3.3金枪鱼围网生产中,仅依靠自船探索,行动范围有局限性,大量的时间将花费在寻找鱼群上。随着我国金枪鱼围网渔业船组的增加,应通过对历史生产资料的积累和分析处理,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开展渔场环境信息和鱼情预报的研究,提高渔场寻找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