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事海工装备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与产品 >> 海事海工装备

我国南极磷虾资源探捕与研究迈出第一步

  日前,我国“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组”成员从南极返回国内,带回了喜讯:成功捕获南极磷虾约2000吨,并取得了南极磷虾生存环境、海上加工技术等第一手资料。据悉,这是我国首次进行南极海洋生物资源探捕,标志着我国开发利用南极资源迈出了第一步。

  据了解,2007年10月我国成为“国际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正式成员,取得了开发利用南极海洋生物资源的资格。据介绍,南极磷虾是全球可捕量最大和具有重要开发潜力的海洋渔业资源,生物资源量达50亿吨,年可捕量1亿吨,近几年国际捕捞量增长很快;南极磷虾是地球上蛋白质含量最高的生物之一,湿重含蛋白达17.56%、干重达70%以上;其体内富含虾油、虾青素、低温酶等活性物质,能够在医药、分子生物、化工、农业、水产等领域广泛应用,综合深度开发价值巨大。

  2007年,国家农业部组织多名专家,开始进行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论证,并制定了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实施方案;2008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该项目将以南极磷虾为主要探捕目标,在南大西洋海域48海区分5年进行探捕调查,前3年以调查为主,后2年进行捕捞。

  2009年9月,农业部正式启动了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成立了由渔业局李健华局长任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由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水产研究所陈雪忠所长任项目工作组组长,下设探捕技术、加工技术、法规与业务培训、安全保障协调四个小组。经过评审论证,确定由上海开创远洋渔业公司和辽宁远洋渔业公司各派出一艘大型拖网加工渔船实施探捕,东海水产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大、上海海大等单位的专家参加项目实施。

  项目组组长陈雪忠介绍,2009年12月18日捕捞船从乌拉圭离港开赴南极探捕,8名专家随船进行了科研活动。在探捕区域设立了88个调查站点,两艘拖网船边开、边探、边捕,记录下每个站点的水温、浮游生物量、磷虾分布状况等情况,不仅成功捕获了南极磷虾,而且改进了捕捞技术,收集了磷虾生物资料和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摸清了虾群活动规律;并且,在船上进行了加工实验,第一时间对南极磷虾活性物质进行了提取和初步研究,提取了南极磷虾油、卵磷脂等活性物质,取得了第一手资料。

  目前,我国对南极磷虾及其衍生产品综合利用开发技术的科学研究工作,已取得了国际上的认可。2009年,山东科芮尔生物制品公司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建立了“中国南极磷虾科研项目办公室”和“南极磷虾专项检测中心”,目前已研发出了南极磷虾系列产品,涉及多项技术成果,可应用于生物制药、食品、农业、环保等领域;科芮尔生物公司特聘专家、中国海大南极磷虾综合利用课题组组长姜国良教授及研究生王亚恩等参与了首次南极磷虾探捕,进行了南极磷虾保鲜、海上加工及活性物质研究。

  3月10日,科芮尔公司与挪威阿克集团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挪威阿克集团,是世界上从事南极磷虾综合开发最早、捕获量最多、研究水平最高的企业。根据合作意向,双方将围绕建造我国第一艘专业南极捕捞船、建立南极磷虾产品研发加工基地、产品进出口等开展深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