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国家产销履历制度的实施
目前国际市场要求进口水产品的来源透明化;无论是管理人员、批发商,或是消费者都要求产品的安全性与可持续性,因此产品的产销履历便十分重要。 “来源追溯”的历史悠久;童话故事“糖果屋”里的两兄妹沿路丢小石头和面包屑作记号,用来找回家的路-虽然面包屑被小鸟吃掉了。在现代则运用追溯系统,将产品的来源、用途都详实纪录。原料供货商与顾客之间的双向信道使产品追踪成为一个循环。 ISO 22005:2007将“产销履历”定义为:追溯饲料或食物在制造、加工和贩卖的各个流动过程。因此,必须藉由搜集、记录供应链的数据,才能持续追踪产品的行迹。追溯产品的来源称为“向上游追溯”,而追溯产品的流向、贩卖则称为“向下游追溯”,当产品需回收时便可派上用场;至于加工场内部的追溯则运用在追溯产品的输出/输入,从产品的来源、加工到贩卖都记录在案;外部的追溯则指追踪产品的流向。 在供应链中,每间公司应能追溯产品来源,且确认其流向。所有可追溯产品上应标上卷标或记号,并注明:公司名称、地址、日期/时间、追溯项目及加工过程。 一、促进产销履历发展因子 过去10年间,民众对食品安全的恐慌加速政府立法要求厂商完成产品追溯,而已开发国家的食品、饲料公司内皆备有追溯系统,政府以此达到为社会大众把关健康、生物安全、市场通路,以及处理食品安全事件的目的。因此促使政府重视产销履历的主因是来自于民众的信任度。 对公司企业而言,采用产品追溯系统的主因是为了减少成本与降低风险,尤其是在需要回收某批产品时,利用产销履历寻找有效率的多;除此以外,产销履历有助于风险管理,且提升产品的信赖度、维护品牌声誉。 消费者藉由产销履历系统得知食品的来源,并对商品产生信任感;同时,消费者的意愿也左右着超市的销售策略,促使产销履历的普及化。 二、东南亚现况 东南亚国家以捕捞金枪鱼、虾类闻名;历年来出口至已开发国家的鱼贝类产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但因美国及欧盟严格执行检验虾类产品是否含有禁用的抗生素、金枪鱼是否存有组织胺,导致东南亚国家的损失。因此当地政府与业者转而要求原料制造业者谨慎使用抗生素,并严订法规。 综合以上原因,显然产销履历有其必要性。以往若一个货柜中验出食品含有禁用的抗生素,或者是未标示产地等信息,则整个货柜都会被送回,甚至是销毁。这种情况下,如果产品外箱上有标示完整的产销履历,则只需要移除同一批有可能遭受污染的产品,大幅减少业者的损失。 三、纸本纪录系统 东南亚国家的中小型鱼类食品加工企业大多使用纸本纪录产销履历,其内容应包括自我查核表、原料来源表、成品检验表、生产及出货纪录。大部分验证的数据表都是以英文书写,方便GMP与HACCP稽核员查验。纸本纪录由通过质量保证的企业机构认证,并标明日期、时间、地点、姓名、产品的型态和数量等。 每份文件上都需签名核实,表示其具有法律性,但必须注意避免过程中有太多不必要的文件档案。在一个产品制造的过程中(例如冷冻虾是2年),每天都要作纸本纪录,累积下来的档案数量十分惊人。但由于经费的问题,也无法完全转换为电子系统。 四、产销履历实例 大部分的鱼贝类制造商已了解产销履历的必要性,也明白如果没有产销履历,几乎不可能出口至已开发国家。加上藉由产销履历能得到实质的益处:如制造过程透明化,增加产品的安全性;产品数据建文件也有助于产品回收的效率等等。至于养殖或捕捞业,往往缺少养殖场或渔船的登记号码。 产销履历和食品的安全性紧密相连,鲔渔业是最好的例子。渔船长期待在海上作业,运搬船将鲔渔获带回岸上。金枪鱼尾鳍上以不同颜色的标签标示是由哪位渔民捕获。鲔延绳钓长干绳50公里,等到绳末的最后一尾捞上甲板时一般都已死亡,鱼体较易变质、产生组织胺,因此须与其它质量良好的渔获分开处理-一般会标上红色或绿色的标签来区别。 五、供应链的合作 目前尚没有任何组织能约束不配合实施产销履历的厂商业者。若虾类加工厂商能建立完整的供应链架构,包括原料提供商、加工厂、顾客的信息,便能享有优惠。一般提供原料的业者不只和一间加工厂合作,但并不是每个加工业者都有产销履历制度,这使得下游的原料提供业者混淆。因此不论是中小企业、检验认证单位以及政府当局都应加强供应链彼此间的合作。 供应链中数据传递的缺失急需处理,最佳方法是政府当局能立法强制业者执行产销履历制度。同时也必须加强业者的操作训练和产销履历的执行度,并援助业者添购相关设备。唯有如此,东南亚国家才能维持水产品出口的质量和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