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事海工装备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与产品 >> 海事海工装备

远洋渔业作为一项战略产业加以扶持

  远洋渔业是指在公海以及他国专属经济区内开展的渔业活动。通常把在公海上的捕捞作业称为大洋性渔业,在他国专属经济区内的作业称为过洋性渔业。远洋渔业是以远洋渔业捕捞生产为核心的一项综合性产业,除捕捞作业外还包括渔业作业所需物资的生产供应,渔船和渔业机械仪器的制造,渔业加工基地和渔港建设,水产品的加工、储藏和销售,以及围绕渔业作业的管理服务活动等。   

  远洋渔业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产业。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远洋渔业产业涉及国家的海洋权益、经济利益、食物供应安全、资源和外交战略等,经过20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我国已经跻身于世界主要远洋渔业大国之列,但远洋渔业的规模和现状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远洋渔业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远洋渔业是实现我国渔业经济“走出去”发展、坚持对外开放并取得重要成果的一项产业。多年来,我国远洋渔业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外交利益,拓展对外经济合作领域,满足国内对渔业资源的需求,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维护了国家海洋权益,使我国渔业发展空间不断扩大。   

  1.远洋渔业是具有竞争潜力的资源性产业   

  远洋渔业与能源业、采矿业一样,属于资源型战略产业。海洋为拓展人类生存空间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占地球表面积70.8%的海洋蕴藏着巨大的生物资源,被称为“蓝色聚宝盆”、“人类未来的粮仓”。据海洋学家测算,海洋为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大大超过世界总耕地的生产能力,例如海藻每年生长量就数倍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如果转化为食品,可以成为人类重要食物营养源。大洋中生长着至少25万种生物,可以提供约300亿人需要的食物蛋白。尽管目前一些传统海洋捕捞品种被充分或过度捕捞,但从整体看也还有很多海洋鱼类资源尚未被开发利用,特别是中上层鱼类和大洋性底层鱼类等品种仍处于开发不够或有待开发状态。如生命周期短、再生能力强的鱿鱼、章鱼、墨鱼等头足类软体动物,海洋中有600多种,蕴藏总量达4亿吨-6亿吨,目前人类仅开发利用了600多万吨。人们所熟知的南极磷虾,储量达10亿吨左右,能够实现可持续捕捞的年捕捞量为1亿吨以上,目前年捕捞只有十几万吨,可开发利用潜力很大。海洋生物资源被视为世界最大的天然蛋白库,因此,拥有和掌握海洋就意味着拥有和掌握未来。   

  发展远洋渔业是解决优质动物蛋白质持续供给的重要途径。水产品是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的良好来源,鱼类富含蛋白质,其利用率高达85%-90%,从能量转化角度看,养殖1千克鱼需要1.1千克-1.5千克饲料,而饲养同样重量的猪需要2.5千克-3.0千克饲料。因此,世界有关国家越来越重视开发和保护渔业资源,以满足未来人类食物蛋白需求。   

  充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是缓解我国人均资源短缺的一项根本性措施。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较少,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我国人均可耕地面积、淡水资源和森林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保住18亿亩可耕地的压力日益加重;我国同时还是一个水资源较为短缺和人均草场相对较少的国家,过度依靠陆地资源为13亿多人口提供食品和肉类,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并造成草场破坏和土壤过度开发;我国拥有1.84万公里大陆海岸线,由于过度开发,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海域环境污染,海洋生态和环境保护的任务非常繁重。满足我国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依靠陆地和近海资源,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特别是公海资源,实施资源“替代”战略。用海洋面积扩展我国的生存空间,既能解决生物蛋白量来源缺口,又能缓解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紧张的矛盾,降低近海资源过度开发的压力。   

  2.远洋渔业是具有较强带动效应的实体产业   

  发展远洋渔业可以带动国内其他产业增长。截至2008年的统计,我国从事远洋渔业的生产企业有120多家,分布在三大洋及33个国家和地区海域作业;各类远洋作业渔船1500艘,从业人员5万多人,捕捞年产量100多万吨,年产值100多亿元,船舶数量为世界第一,但生产能力和产业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差距较大。远洋渔业是一个以远洋渔业捕捞为核心的涉及多个行业的产业,并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远洋捕捞,围绕其海上捕捞作业,可以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发展。远洋渔业涉及捕捞船只及相关渔具渔机的建造、维修和更新,涉及渔业码头、加工厂、冷库等渔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生产,还涉及水产品的加工、贸易、储运和物流等多个环节,跨越第一、二、三产业,这些环节链接形成了远洋渔业生产的完整链条,这些产业的合成形成了远洋渔业产业。   

  远洋渔业的带动系数较大。例如远洋渔船建造,按照世界通行的行业主导性评估标准和我国18个部门投入产出表计算,渔船建造属于其他制造业,其感应度系数为3.13,居18个产业之首;影响力系数为1.20,在18个产业中排在第二,仅次于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业;波及效应为3.495。据此估算,建造一艘长度为115米的大型拖网加工船(不包括进口设备部分),需要相关产业部门增加10亿元的总产出;如果建造一艘长度为75米金枪鱼围网船,则可以增加3.8亿元的产出效果。2008年我国新造远洋渔船29艘,按此粗略计算,产生的拉动效应约为34亿元。同时还能推动船舶动力机械、甲板机械和网具钓具等配套产业的技术进步并拉动生产能力增长,也能促进国内外渔业经济贸易和物流冷藏储运产业同步发展,对拉动区域经济具有积极作用。   

  远洋渔业能够增加一定的就业机会。据统计,目前全国从事远洋渔业生产的从业人员5万多人,不仅解决了部分国内劳动力就业问题,还为渔场周边国家提供了相应的就业机会。据浙江省舟山普陀区渔业协会统计,全区有6000名渔民长期从事远洋捕捞工作,为后续水产加工和修船等生产直接创造近4万人的就业岗位。台湾渔业界做过测算,一名远洋渔业船员能够带动近20人就业。   

  3.远洋渔业是直接关系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争取发展空间的重要产业   

  远洋渔业资源具有外部性和公共财产的特征。发展远洋渔业,有利于我国走向深海,拓展国际空间,获取更多资源,得到更多权益。国际渔业资源的管理规则是“占有即权益”,也就是说,在提倡可持续发展和建立生态系统概念的框架下,同时尊重历史和现状,即资源配额的取得是依据历史产量和现有生产状况分配的,一个国家参与远洋渔业的时间越早,历史产量越高,实际拥有的生产能力越强,在国际渔业资源份额分配中的话语权就会越大。   

  远洋渔业具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国际合作。开展远洋渔业都要通过双边或多边国际谈判协商后得以进行,通常需要多国间的合作,因此有时被称为谈判渔业或外交渔业。二是国家责任。按照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和负责任渔业的要求,远洋渔业活动必须是由国家(船旗国)承担责任的生产活动,船旗国要向国际组织或合作方提交必要的生产数据资料,开展保护渔业资源和环境以及相关的调查研究,向国际渔业管理组织报告渔业生产活动和管理措施等,承担国际社会必要的责任。三是发展目标非单一性。远洋渔业不仅仅是企业行为,而是体现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活动,是一个国家的政府行为。远洋渔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对海洋生物资源的了解和掌握,而对全球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环境调查研究应当是国家为主体的行为。远洋渔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远洋渔业越发达,得到的海洋资源就越多,获取的国际发展空间就越大。   

  4.远洋渔业是巩固扩大国家外交关系和扩展对外经济合作领域的特殊产业   

  远洋渔业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远洋渔船是流动的国土,一个国家远洋渔船队在全球各大洋中的存在,代表着国土和主权的延伸,是国家影响力和海洋权益的具体体现。   

  远洋渔业在支持和配合国家外交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远洋渔业对外合作的国家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这些国家中,渔业是其主要经济支柱。我国远洋渔业企业以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利用这些国家的渔业资源,建立和加强了双边友好合作关系,巩固和深化了与这些国家的外交关系,被誉为“民间大使”。   

  远洋渔业企业在海外突发事件中发挥着特殊作用。在一些国家发生动乱和战争的关键时刻,我国远洋渔业企业可以动用渔船转移我国和其他友好国家驻外机构工作人员及其侨民。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所属中国水产总公司在我国驻外使馆的领导下,多次紧急调用远洋渔船参加救援抢险,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该企业的海外机构为我国海军在亚丁湾海域执行护航的编队舰只提供了大量水产品和补给品。远洋渔业船队可以成为我国海外的一支军需保障力量。   

  我国远洋渔业取得的成绩及原因分析   

  1.远洋渔业发展25年来取得的主要成绩   

  与远洋渔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远洋渔业起步较晚。1985年3月10日,中国水产总公司派出的第一支远洋渔业船队,第一次走出国门,远赴西非沿岸国家开展渔业合作。25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有力支持下,我国远洋渔业不断发展,从小到大,从近海到远洋,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取得了显著进步和成效,创造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发展中国家中远洋渔业发展最快和重要的远洋渔业国家之一。   

  一是远洋渔业作业能力显著增强。我国远洋渔业船队已由当初的13艘单一近岸底拖网作业渔船,发展到能够多种作业且具备一定规模的船队。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各种捕捞船只1500余艘,其中大型拖网加工船11艘,鱿鱼钓船351艘,船舶数量排在世界第一;金枪鱼船301艘,其中超低温金枪鱼延绳钓船由2000年的41艘发展到136艘,金枪鱼围网船从无到有,发展到12艘,船队规模仅次于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居世界第三位。最近,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所属中国水产总公司抓住机遇收购了5艘大中型冷藏运输船,成立了我国第一支大型冷藏运输船队,填补了产业链条中的弱项。这些远洋渔船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公海,最近已经进入南极海域进行鳞虾探捕作业。远洋渔业船队规模的快速发展为我国争取国际海洋生物资源份额和海洋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远洋渔业产值增加较快。近三年来,远洋渔业总产量年均都在百万吨以上,年均产值逾百亿元,不仅为国内市场提供了大量水产品,丰富了国内水产品市场,而且缓解了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开发的压力,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带动了渔业相关产业和科技教育的发展。   

  三是公海渔业得到优先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远洋渔业着力调整产业结构,逐步走向深海,大力发展大洋性渔业,开辟新的渔场,产业和产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大洋性渔业产值占整个远洋渔业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27%提高到2007年的62%。   

  四是过洋性渔业稳步推进。目前,我国远洋渔业企业已在32个国家的海域,通过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远洋渔业,成功参与西非、南亚、东北亚、南美等全球区域性渔业经济合作体系,成为中国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实践最成功的案例,效果最显著的产业。   

  五是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得到较大提升。随着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我国在各类资源养护组织中的话语权逐步扩大,体现了我国在国际海域的实际存在,维护了国家的海洋权益。在涉及我国渔业活动的15个国际渔业管理组织中,已经参加活动或筹备参加的有9个,3个论坛性组织参加了2个,9个涉及渔业的综合性国际组织我国全部参加,在参与国际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为我国远洋渔业捕捞争得了一定数量的渔业配额。   

  六是与相关国家的友好合作得到巩固。我国远洋渔业企业与入渔国的当地政府和企业积极合作,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为合作国和地区培养了技术管理队伍,为项目所在国提供了大量财政收入和就业岗位,仅西非远洋渔业项目已累计为所在国提供费税8亿元以上。我国远洋渔业企业还积极参与当地赈灾,赞助公益活动,履行社会责任,如在塞内加尔捐助国家儿童基金,在摩洛哥捐建穆斯林清真寺,在斐济为水灾的灾后重建踊跃捐助等,受到所在国的好评,促进了双边友好合作关系,为国家的政治和外交工作做出了贡献。   

  2.我国远洋渔业25年来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是得益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远洋渔业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较早走出国门的产业,也是在境外发展得比较好、规模比较大的产业,一方面,远洋渔业依托我国与西非沿岸一些国家的友好关系,通过过洋性渔业在国外站住了脚,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拓了眼界,培育了一支远洋捕捞的团队,使新中国的远洋渔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另一方面,“走出去”发展为国内沿海渔业的发展留出了空间,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养殖业的发展,为沿海渔民发展渔业增收致富提供了条件。   

  二是得益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鼓励。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十分关心远洋渔业的开拓和发展,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赴我海外远洋渔业基地考察、题词并做出批示。   

  三是得益于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在远洋渔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农业部始终坚持对远洋渔业的领导,精心组织、制定规划、落实政策,积极推进远洋渔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外交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等部门,以及银行等单位在资金、税收、外事、外经合作等方面及时制定政策,在资源探捕费、柴油补贴、对外经济合作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能够在远洋渔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扶持企业渡过难关,为远洋渔业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四是得益于广大从业人员奉献拼搏。以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所属中国水产总公司为代表的远洋渔业企业在装备落后、条件简陋、环境陌生、国情复杂、竞争险恶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顽强拼搏,坚持互利合作,不断创新,闯荡国际市场,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在远离国土的异国他乡扎下了根,创造了一套依靠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新路子,培养了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外语的国际项目人才队伍,积累了经验,涌现了一批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和事迹,他们为开拓中国的远洋渔业奉献了青春和智慧,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国远洋渔业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国已是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品总产量已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一,但主要是由于养殖渔业快速增长形成的,而我国的捕捞量份额还比较低,其中远洋渔业的捕捞份额更低。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2005年中国养殖产量占全球养殖产量的74.5%,捕捞产量占全球捕捞产量的15.2%,其中远洋捕捞产量仅占全球的1.3%。2006年世界远洋渔业总产量约800万吨,其中高端鱼类——大洋性金枪鱼就达400万吨,世界金枪鱼年贸易额达300多亿美元,仅台湾地区每年金枪鱼产值就达30亿美元,而中国大陆只有1亿美元,对公海金枪鱼资源的利用不及世界产量的1%。当前,制约远洋渔业产业继续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有:   

  1.远洋渔业装备仍较陈旧,基地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公海作业船舶基本上是购买国外旧船或是将近海渔船改造后投入公海使用。据农业部统计,现有公海作业渔船中有50%以上的超低温金枪鱼延绳钓船、大型拖网加工船和金枪鱼围网船船龄超过20年,过洋性作业的渔船大部分是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设计建造的近海船舶,总体性能落后、船体状况较差、安全设施不可靠、能耗高、缺乏竞争力。在西非从事过洋性作业的202艘拖网渔船中,有110艘船龄超过20年。国内渔船建造周期和技术装备水平偏低,无论是工作母船、辅助船,还是机械装备或助渔导航仪器设备等,国内目前都还不能完全自主建造和生产。由于近几年燃油价格高涨,多数远洋渔业企业盈利大幅减少,融资能力下降,无力完成渔船更新改造,更无力扩大装备投资规模。同时,我国远洋渔业企业在境外普遍缺少渔业作业基地等配套设施,渔船修造、后勤补给、加工销售等受制于人,增加了生产成本和不稳定性。   

  2.研究开发投入少,科技支撑严重不足   

  我国在深海探测技术、海洋生物基因技术、深海装备工程技术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长期以来用于渔业资源的调查和探捕经费开支不足,每年仅投入约1000万元对少数渔船以补助的形式支持探捕,难以系统、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公海资源。渔场的调查研究和探捕能力差,几乎没有对远洋渔业资源进行过系统的调查研究,调查和探捕等专业性装备和设施(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条件差、水平低,缺少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国家级科研平台。由于对西非一些国家的渔业资源从未做过系统调查研究,只能在西非沿岸和近海与当地渔民争夺资源,影响与有关国家和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   

  3.远洋渔业企业总体实力不强,参与国际竞争能力较低   

  在世界各国重视抢占资源的情况下,我国远洋渔业企业目前数量虽多,但形不成规模优势。在远洋渔业企业家底薄、实力弱的情况下,如果还是依靠自我积累,资金和技术投入少,将导致人才流失严重,骨干队伍青黄不接,产业发展速度必然不能适应资源开发激烈竞争的需要。因此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应当鼓励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发挥骨干企业在国际资源开发领域的主力军作用。   

  4.远洋渔业产业抗风险能力弱   

  远洋渔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受自然、市场、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比较大。由于远洋渔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设备陈旧老化,科研水平不高,资源研究不够,因此,抗风险能力较弱。远洋渔业具有的高风险特点使许多国家对远洋渔业都给予政策扶持,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政策支持力度更大。多年来,我国政府给予远洋渔业企业提供了大量政策支持,包括造船资本金补助、柴油补贴、减免税收、安排资源探捕专项经费等,对远洋渔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补偿作用。但是相对于远洋渔业的高风险和一些发达渔业国家提供的政策支持,我国的政策力度还有待加强,并且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否则我国远洋渔业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将处于不利的地位,远洋渔业的发展将难以达到所预期的目标。   

  远洋渔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环境   

  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水产品需求将新增1500万吨,而内陆水产养殖和沿海捕捞能力需要合理控制,生产和产品结构需要调整。在远洋渔业方面,我国捕捞的金枪鱼大部分出口到日本、美国和欧盟等国家,本国居民对天然高端海产品的享用相对较少,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今后国内市场需求必将逐步增加。根据农业部制定的渔业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末期将实现远洋渔业总产量170万吨、产值180亿元、船舶总数达2300艘,并在现有基础上实现产品结构的根本性改变和产量增长,实现产值的翻番。即便如此,我国远洋渔业产量和产值还落后于日本、欧盟、美国、韩国、俄罗斯等远洋渔业发达国家和我国的台湾地区。   

  1.正确分析和判断远洋渔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首先,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远洋渔业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宝贵机遇。一是全球渔业资源开发还有一定竞争性潜力。二是国际海洋资源开发管理格局正处于不断完善之中。三是国际金融危机使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和对外竞争能力受到影响,在生产运营和劳动成本增加等多种因素影响下被迫退出一些资源开发项目,为我们创造了一些“挤入”机会。四是远洋渔业已经形成较强的渔业生物资源开发能力。五是国内水产品市场潜力巨大。   

  其次,国际渔业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国际社会对公海渔业资源的管理日趋严格。二是各国对公海渔业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三是沿海国家相继调整渔业管理政策,普遍提高了渔业合作门槛。   

  2.远洋渔业在开发抢占国际资源中面临严峻挑战   

  世界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将远洋渔业作为战略性产业,运用政治、经济、外交等多种手段,努力维护和扩大其远洋渔业资源的权益和份额。据不完全统计,世界8个主要远洋渔业国家(未包括中国)2007年的渔业产量为2161.15万吨,16个国家2007年拥有的渔船数量为6322艘。   

  据国际渔业组织统计,发达国家一直对远洋渔业进行暗中补贴。全球每年渔业补贴总值为150亿至540亿美元,即使按最保守的全球渔业补贴总量估计,也达100亿-150亿美元,占全球渔获码头交货额的15%-20%。可以说,发展远洋渔业既是不少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少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的重要实施手段。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为争夺海洋渔业资源,多采用政府出面、企业运作的办法,通过外交谈判,由政府统一出资为企业取得入渔权。欧盟每年以渔业预算的1/3(约2.52亿美元),为远洋渔业企业支付到他国专属经济区捕鱼的入渔费。日本、欧盟等还以设立渔业参赞、渔业使团方式,利用外交优势,为其渔业企业维持已有的竞争优势。   

  扶持和壮大我国远洋渔业的政策建议   

  总体上看,当前是加快发展我国远洋渔业的难得机会。加快发展远洋渔业,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突出重点,力争突破,努力通过3-5年的时间,使我国的远洋渔业产业迈上一个新台阶。进一步发展和壮大我国远洋渔业的整体思路应该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获取更多国际渔业资源和拓展海洋权益,以大洋性公海渔业为重点,以增强远洋渔业产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为目标,以扶持和壮大一批远洋渔业大型骨干企业为主要环节,整合优势资源,加大科技投入,打造国家级研发平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总体装备水平,加快建设一批远洋渔业海外基地,加强公海渔业资源调查,努力实现远洋渔业产业的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尽快缩小与发达渔业国家的差距,力争用10-15年左右时间实现由远洋渔业大国向强国的转变。为此,应突出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有效进展:   

  1.加强对远洋渔业发展的统筹规划   

  扶持和壮大我国远洋渔业,首先需要进一步明确远洋渔业的产业定位。把其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来对待,而不是仅仅看作远洋渔业捕捞活动,将发展远洋渔业产业纳入国家的发展战略,提高远洋渔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是建议有关部门统筹制定参与全球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战略规划,按照“走出去”发展的思路,将远洋渔业产业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纳入“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明确的产业发展政策和阶段性目标。二是建议健全多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国际渔业资源和对外政治经济合作格局的前瞻性研究,推动远洋渔业产业向生态环境型、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有必要召开全国远洋渔业工作会议,研究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扶持和壮大远洋渔业的具体措施。三是建议充分发挥我国在国际渔业组织的作用,积极参与各项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增强我国在国际组织的话语权,争取更多的公海渔业资源配额,降低远洋渔业企业的入渔成本。   

  2.完善对远洋渔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加大投入力度,迅速提升远洋渔业的“硬件”实力。根据国家长远利益需要和远洋渔业战略规划,在原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新的相关措施,落实配套支持资金。一是建议加快船舶装备更新和升级换代,选择一批具有较好发展基础和条件的大型骨干企业,由政府安排专项补贴或注入资本金,建造及更新改造5艘至10艘超低温金枪鱼钓船和大型金枪鱼围网船等节能先进、科技含量高的渔船,继续给予优惠贷款和适当资本金补贴,资金配套比例可适当调高到30%-50%左右。二是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购置先进国产船舶装备,在国内建造40艘至50艘拖网渔船,替代在西非的现有旧船,尽快淘汰老旧船舶,对建造和购买船舶给予优惠贷款和资本金补贴政策,提高补助比例,“十五”期间未使用完的13.8亿元造船补贴资金继续使用。三是建议以政府经济援助与境外渔业资源开发相结合的模式,重点支持在渔业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潜力的国家,如几内亚比绍、塞内加尔、毛里塔尼亚等西非国家和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密克罗尼西亚、马尔代夫、塞舌尔、毛里求斯等岛国,加快海外渔业码头、加工厂、冷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海外配套基地,加大对重点骨干企业的支持力度,将海外远洋渔业综合性补给服务基地建设纳入国家援外计划,实现远洋渔业基地的海外布局。   

  3.提升对远洋渔业现代化的技术支撑   

  科研能力和探捕技术体现着一个国家远洋渔业的力量和水平,应下大力气攻下科技研发和创新的制高点,实施“科技兴洋”。一是建议国家科技部和工业与信息部等有关部门组织造船业、机械制造业、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业、热能机械和加工机械等部门和企业联合攻关,给予重点扶持,改变我国远洋渔船装备和信息技术落后、科研探捕能力较弱、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滞后的局面。二是建议组织建立国家级远洋渔业工程研究中心,以相关科研力量雄厚的大学、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为基础,承担国际渔业资源、远洋渔业技术与装备、国际渔业管理等学科研究,加快成果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建议国家发改委会同农业部等部门将远洋渔业资源和渔场调查列入国家经常性基础调查工作,批准建造大型远洋渔业科学调查船;中央财政大幅度增加远洋渔业资源探捕经费,持续开展公海和我国重点入渔国海域渔业资源的探捕,建设相应的数据资料和渔场信息库,把握资源变动和渔场形成规律,提高后备渔场开发能力,必要时与入渔国合作开展资源探捕。四是建议农业部将生态友好型的渔具渔法研究列入社会公益性项目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研究改进捕捞技术和生产方式,提高捕捞效率,保护生态环境。